10条干货,理解西藏高原环境变化姬少亭

事实一: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

  根据遥感监测,西藏高原植被自本世纪以来有所增加。“我们认为,植被的增加意味着生态环境趋好。”徐柏青说。

  西藏高原寒带、亚寒带东界西移,南界北移,温带区扩大,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体趋好。

   “遥感显示,总体来说,草地覆盖度增加,湖泊面积增加。”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马耀明说。


事实二:西藏高原变得越来越暖和湿

  20世纪以来气候快速变暖,过去50年,西藏高原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32摄氏度,增幅约为全球同期平均升温幅度的两倍。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时段。

  随着气候变暖,水循环加强,冰川整体退后,尤其以喜马拉雅山和藏东南地区冰川后退最为显著。西藏高原近期(现今-2050年)和远期(2051-2100年)冰川以后退为主,积雪以减少为主,河流径流量以不同程度的增加为主。


事实三:青稞适种海拔上限升高了550米

  农田适种范围从1970年代中期以来呈扩大趋势,冬小麦适种海拔上线升高了133米,青稞上限升高了550米,两季作物适种的潜在区域也在扩大。

   “西藏高原对于人类生存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冷,全球变暖对于有些区域是好的,高原上变得越来越暖,降水多了,环境变好,种植面积扩大,生产量也会增加。”兰州大学教授、副校长陈发虎说。


事实四:西藏仍是全球最洁净地区之一。

  西藏高原污染物环境背景值明显低于人类活动密集区,与北极相当,仍为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人口和经济增长、矿产资源开发、农牧业发展、城镇化、旅游业发展、交通设施建设和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等引起的。

  西藏高原、特别是西藏自治区的能源消耗以清洁能源为主,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扰动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总体是有限的。


事实五:灾害风险趋于活跃

  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强背景下,西藏高原自然灾害将趋于活跃,特别是冰湖溃决灾害增多,冰川泥石流趋于活跃,特大灾害频率增加,巨灾发生概率增大,潜在灾害风险进一步增加。

  陈发虎说:“全球变暖同时会导致局部地区灾害增加,这不仅仅是西藏的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西藏高原的灾害风险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山洪、堰塞湖、雪灾等,具有突发性、季节性、准周期性、群发性、地带性等特点。


事实六:冻土活动层增厚。

  西藏高原冻土活动层以每年3.6-7.5 厘米的速率增厚,同时冻土层上限温度也以每十年约0.3℃的幅度升高;沙漠化面积扩大、程度加剧;土壤侵蚀总体呈现先加剧后略微减轻的趋势。西藏高原近期(现今-2050年)和远期(2051-2100年)冻土面积将进一步缩小,活动层厚度将进一步增厚。

  徐柏青说,冰川退化并非西藏高原独有。“高原气候变暖往往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海拔越高气候变暖越快,冰川退化也就越快。这是全球高海拔地区共同面临的挑战。”

  “阿尔卑斯、安第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等地区冰川融化的程度远远超过西藏高原。”他说。


事实七:开采矿泉水不会让水源枯竭

  马耀明表示,在西藏实地考察发现,“5100西藏冰川矿泉水”采集的是当雄地区的冰川融化水;“昆仑山矿泉水“使用的是昆仑山泉水,没有人为影响;“珠峰冰川矿泉水”也是冰川融化水,没有过度开发。

  陈发虎说:“认为冰川后退就意味着水量减少是一个误区。水是一个循环过程,冰川后退,水量有可能增加,有可能减少。”

事实八:污染物主要来自境外

  徐柏青说:“污染物证实来自域外,黑碳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都有检测到,追踪来源,发现主要来自西部和南部,是西风和印度季风影响的结果。”

  黑碳的辐射强迫效应不但能加热大气引起区域增温,而且沉降到冰川后可降低冰川反照率、加速冰川融化。高原腹地的多支冰芯和纳木错湖芯记录表明,这一发现确定了南亚与欧洲-中亚为西藏高原黑碳的两大来源贡献区。

  重金属是西藏高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南亚国家的工业排放是西藏高原南部冰芯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挥发性。它们可以受热挥发、遇冷沉降,可在大气中进行远距离的传输,并且富集于地球的寒冷地区(如南、北极和西藏高原)。高原南部的珠峰东绒布冰芯、达索普冰芯和作求普冰芯中POPs的净沉积通量与南亚次大陆的历史使用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印度季风是将这些物质自使用地携带至西藏高原的关键动力。


事实九:青藏铁路两侧生态持续恢复

  “青藏铁路国际上称为绿色铁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镱锂说。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提出了许多保护冻土环境和生态的建议和对策,保证了青藏铁路整体上是一条绿色铁路。

  通过实施生态保护措施,高寒植被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多年冻土环境稳定,生态功能区功能良好,高原景观完整,土壤侵蚀防治措施到位,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建设期间未发现外来物种入侵。

  与运营初期相比,青藏铁路运营5年(至2011年)后铁路两侧生态得到持续恢复,局部区域已接近甚至优于周边自然状态。野外生动物通道、植草绿化、草皮移植等生态保护措施作用明显,5年的铁路运营未对沿线区域植被类型、群落组成、分布特征等产生明显影响。


事实十:目前只能预测到百年尺度,不能更远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人禾表示,对于西藏高原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预测只能预测到2100年,也就是百年以后。这是因为,预测是基于IPCC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气候情景预估(projection),通过对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叠加,来“投影”未来会怎么样。

  徐柏青表示,这份中文报告将不会直接翻译成英文,而是将会在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舰项目“第三极环境”国际计划框架下,组成更大的国际专家团,涵盖南亚、中亚、美洲、欧洲等国的科学家,于明年8月正式启动英文报告的项目。

  “这份报告的结论将不会被推翻,因为这些结论都是基于公开发表的论文数据。我们将研讨出更符合国际习惯的指标体系和写作模式,直接进行英文写作。”徐柏青说。


(图片来自徐柏青发布会报告PPT)


撰文:姬少亭

选自: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