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起形成独特的西藏农业气候资源 

  沧海巨变,青藏高原起,出现了西南季风和高原季风,改变了我国副热带高压带高温干旱的性质,形成了西藏地区独具特色的农业气候资源。

  所谓农业气候资源,是指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的自然能源,包括光、热、水、二氧化碳和风等。在通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化过程中,光和热是动力,水和二氧化碳是原料,风起着输送原料和水的作用。因此,一个地区农业气候资源丰富与否,关键在于生长季内供给植物光、热、水等资源的自然特性,又称“气候肥力”。一地“气候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光、热、水等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相互配合,也就是动力和原料的“供销平衡”和相互协调。

  西藏的农业气候资源,是在西藏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高原作为一个庞大的综合自然体,动力和热力作用非常强烈,这就使得它的气候条件非常复杂,农业气候资源比较丰富。总起来看,有几个特点。

  (1)气候类型复杂,农业气候资源差异悬殊   

  西藏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越20余个经度,海拔由110多米(西巴霞曲出口处)到8848米(珠穆朗玛峰),高低相差8700余米。若以高度升高100米和纬度北移1度气温降低大体相当论,从雅鲁藏布江河谷到珠穆朗玛峰顶的气候变化,约相当于从赤道到极地,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类型,农业气候资源差异非常悬殊。例如西藏东南部河谷地区,日平均气温≥0℃积温7000℃以上,年降水量3000-5000毫米,农作物种类较多,并有热带季雨林分布。而藏北的高原寒带,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0℃积温最少的地方不足500℃,年降水量亦只有几十毫米,近似于荒漠。

  (2)生长季长,热量水平低   

  我们以日平均气温≥0℃持续期来表示植物的生长季。西藏与我国东部的一些孤立高山比较,生长季长得多。如拉萨比四川峨眉山长80余天,察隅比安徽黄山长120天左右。然而,就热量水平来看,西藏地区普遍较东部为低。如藏东南的亚热带与东部同纬度的亚热带比较,生长季长10天以上,但0℃以上积温低1100℃左右。

  (3)太阳辐射强,光、温、水配合好   

  西藏是我国太阳辐射的高值区,与江流域比较,年总辐射量多60-80千卡/厘米2,相当于重庆的1.5-2倍。而且,高原上的直接辐射都大于散射辐射,如狮泉河直接辐射占年总辐射量的78%。长江流域则不然,中下游直接辐射稍大于散射辐射或彼此接近,上游重庆等地则散射辐射大于直接辐射。

  就光、温、水的配合来看,东部地区夏半年太阳辐射虽强,但高温太高,常常超过光合作用适宜温度的上限。且多夏旱和伏旱,6-7月梅雨季节又多阴雨天气,对麦类作物和水稻扬花灌浆等均有不利影响。高原上强光与较低温度配合,接近于光合作用适宜温度下限,雨季多夜雨,白天光照强,对麦类等喜凉作物较为有利。

  (4)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发展保护地农业   

  高原地区太阳增温效应明显,河谷、湖滨地小气候资源丰富。西藏70%以上耕地分布在河谷两岸的坡地上,获得的热量较平地为多。羊卓雍错、当惹雍错的湖滨阶地,海拔4600米左右,种植青稞(裸大麦)尚能成熟。各地的日光温室、阳畦、防风墙等,也有较好效果。

  总之,正确认识西藏农业气侯资源的这些特点,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掌握动态变化规律,提供充分合理利用的科学依据,是研究西藏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任务。

 

本文选自:《西藏气候》(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