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荒滩“变身”生态园

  • 西藏日报
  • 2018/05/09

【字体

荒滩变沃土,敲开致富门。白朗县通过实施生态观光产业园项目,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带动地方经济,走出了一条资源、环境、经济协调的发展路子—


万亩荒滩“变身”生态园

本报通讯员 何晓波 本报记者 楚武干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白朗县嘎东镇马义村“万亩枸杞生态观光产业园”内,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村民达娃普次和丈夫白玛曲培等百余人正忙着栽植枸杞树苗。


作为白朗县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产业强县项目之一,“万亩枸杞生态观光产业园”项目在实践探索中回答了如何实现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共进的问题,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带动百姓致富,为白朗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白朗县位于年楚河畔,地势平缓、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但年楚河流域砂石荒滩一直是该县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理念一变天地宽。实际上,砂石荒滩也是一种可利用的优势资源。


“我们积极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把改善年楚河流域砂石荒滩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招商引资,实施适宜高寒沙土环境下生长的枸杞项目,占地1.5万亩、总投资10.36亿元。项目吸引了广大农牧民群众就业致富,努力实现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致富奔小康的目标。”白朗县县委书记陈昊介绍说。


产业带动致富,万亩枸杞生态观光产业园的集聚效应正在慢慢释放。


“枸杞种植面积推广至1.5万亩后,第四年达到丰产期,预计每亩可产鲜果920公斤,加之枸杞深加工,年销售收入可达86722万元。届时需要长期用工300人,季节性临时用工37.5万人次。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吸收当地劳动力,对解决群众就业增加收入具有重要作用。”该产业园负责人曾令静说。


在该产业园所在地嘎东镇二期项目地,数台挖掘机正来回在一堆砂石地上忙碌挖坑。


“枸杞的生长环境离不开好的水土。自然砂石地貌决定了要想种植成功枸杞,必须要将砂石土质翻耕,将里面的石块捡出,回填上远处拉来的种植土。”曾令静解释说。


此刻,荒滩地上已经有一排排新鲜的按照行距、株距平整出来的待植地,一些当地老百姓正忙着对枸杞苗木进行栽植。


“现在是植树的好时节,枸杞作为灌木类经济林木当然也是最佳栽培季节。”从宁夏过来的技术员刘峰一边忙着一边说。


据了解,日照充足、空气相对干燥、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枸杞的生长,而日喀则阳光充足紫外线强烈、矿物质含量充分,培育有机枸杞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刘峰开玩笑地说:这里的枸杞相当于“喝的是雪山矿泉水,享受的是雪域高原日光浴”。


家住嘎东镇马义村的达娃普次有三个儿女。之前,为了补贴家用,达娃普次的丈夫每年都要去到阿里、那曲打工,照顾孩子和农活的重担就落在她一个人身上,丈夫只在播种和收获青稞的季节才回来帮忙。夫妻之间聚少离多不说,家庭经济状况一直不佳。


改变源自枸杞产业园落户嘎东镇。


“有了这个产业园,我们夫妻俩就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不仅不耽误农活,还能照看孩子。”达娃普次说,“我属于季节性的临时工,在园子里栽植枸杞或者剪枝,每天最少赚150元。等到枸杞成熟收获时,每天挣得还更多。”


曾令静介绍,该项目丰产期后每年可为项目所在地农牧民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截至目前,已为当地农牧民劳务创收3000余万元。


同时,该项目还为扶贫注入了强劲动力,产业园将于每年拿出不少于100万元的现金或物资,针对嘎东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一对一”帮扶,全力保障贫困户脱贫摘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经济的发展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西藏更是如此。


“我们充分利用日喀则的地理优势,种植枸杞、枣树这类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的经济林木,既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土地沙化荒漠化,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增加生产效益。”曾令静说。


上一篇:那曲街头有树了! 下一篇:一生护林不言悔——记护林员索朗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