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中国民间组织参与生态治理的力量

  • 中国绿色时报
  • 2025/11/25

【字体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上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40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始终秉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生态建设”理念,不仅在国内广泛推动国土绿化事业,更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中国生态建设经验走向世界,促进全球绿色发展共识的形成与落实。

聚焦全球议题 贡献中国民间智慧

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心愿。在全球生态治理舞台上,中国绿化基金会作为中国最早成立、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之一,通过主办和参与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不断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讲述中国生态故事。

2025年10月,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会员单位,中国绿化基金会应邀派员出席在阿布扎比举办的第八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积极参与会员大会投票、主题边会研讨及国际交流活动,生动展示中国民间力量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创新实践。

2024年12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期间,中国绿化基金会以《公约》注册观察员身份深度参与多场边会活动,在“中国角”与世界经济论坛共同主办第二届“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暨“万亿棵树”倡议创新治理国际论坛。

“全球植万亿棵树领军者”倡议,由世界经济论坛在2020年达沃斯年会上发起,主要目的是支持联合国生态系统修复十年(2021—2030)行动计划,呼吁各国政府、社会组织及私营部门在2030年前在全球范围内保护、恢复和种植一万亿棵树。

为响应该倡议,中国政府提出了“力争10年内种植、保护和恢复700亿棵树”的中国行动目标。中国绿化基金会作为“中国行动”的牵头单位,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积极推动这一倡议在中国的落实,广泛宣传发动企业、团体、社会公众捐资参与造林育林活动,动员数十家大型央企、国企首批加入“中国行动”。

这是中国绿化基金会深度参与全球生态话题讨论的生动案例。自2003年中国绿化基金会正式享有“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以来,基金会持续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大会、《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联合国森林论坛、联合国大会可持续发展峰会等国际场合,积极宣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及成果。

通过国际会议与活动、政策对话、技术交流、公众动员等多种形式,中国绿化基金会搭建起开放、协作、创新的全球民间合作网络,推动国内外力量共同应对荒漠化、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生态挑战。

深化合作交流 项目结出硕果

初秋的微风悄悄染黄了胡杨的叶尖。从内蒙古出发,沿着“一带一路”的脉络经过甘肃、新疆,共7市8县,湛蓝的天空、广袤的沙地与傲然挺立的胡杨构成了秋日北疆最美的风光。

近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持续深化国际协作,在“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18年9月,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国家林草局对外合作项目中心在甘肃武威主办了“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民间合作国际论坛,发布《民勤倡议》。此外,还带动“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民间组织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启动“一带一路”胡杨林生态修复国际基金,在丝路沿线重要节点建立胡杨林生态修复示范点,利用胡杨等抗干旱的树种进行生态修复和防护带建设。

作为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荒漠化治理的专项行动,以种植荒漠化代表树种胡杨为核心,在内蒙古、甘肃、新疆3省区7市8县的荒漠化重点区域,已累计种植胡杨及其他荒漠化适生树种113万株,完成造林面积1.12万亩。这一生态修复实践不仅为丝路沿线筑牢了绿色屏障,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类合作已成为基金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坚实载体,中国绿化基金会与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多国民间组织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公益项目,推动生态防护林、人才培养等项目的设立与发展,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条件。

基金会的国际交流历程,始于国际友人的真诚支持。1985年基金会成立后,迅速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加拿大驻华大使高文先生率先捐赠1万加元并亲自参与植树活动;美国西北中国产品公司、惠好公司、美国专家白霞女士等纷纷捐款,表达对中国绿化事业的关心;海外华侨也积极响应,全美华人协会主席潘毓刚教授组织开展“一人一树”募捐,旅日华侨杨忠健先生发起“绿色的遣唐使”捐赠等。这些早期互动,奠定了基金会国际合作的民心基础。

基金会同样注重以绿化促进生态文化传播、人文交流及国际友好。1995年联合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期间,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全国妇联在北京怀柔营造“世界妇女友谊林”,500多名大会代表共植侧柏500株。秘书长蒙盖拉夫人高度评价此次活动,并倡议世界妇女团结起来,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贡献。

近年来,基金会持续巩固和拓展与日本、韩国、美国等国的民间组织深度合作。与日本合作的“小渊基金”项目已在云南、贵州等10余个省(市)实施造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项目支持在北京昌平南口镇规划营造约900亩“中日绿化合作纪念林”,该纪念林是中日两国人民团结协作的示范工程,显示了中日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治理生态环境、维护全球性生态平衡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与多哥福利协会2019年启动“生态校园”项目,首次在非洲多哥开展校园绿化活动,支持10所学校在校园内种植经济树种,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为在校师生提供自然教育。

40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的国际交流合作从最初的热情捐赠,发展到今日多层次、宽领域、机制化的全面合作格局,通过持续的民间外交、项目合作与国际舞台发声,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民间桥梁。

创新对话模式 共筑全球绿色梦想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2009年,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气候组织共同发起“百万森林计划”,通过搭建植树造林平台,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公益,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一棵树。2024年,“百万森林计划——沙漠锁边林行动”内蒙古项目区牧民斯琴格日乐防沙治沙案例成功入选《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主办的《妇女主导的抗旱解决方案》报告,展示了妇女如何推动进步并建设抗旱的能力。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基金会国际合作的核心议题。为此,中国绿化基金会始终积极拓展与国际社会在生态建设领域的务实合作,其中,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是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英国联合利华公司捐资在陕西延安、河北承德等地进行飞播造林。2003年,日本津村制药捐资在湖北宜昌营造生态林。2012年,奥的斯电梯启动“一梯一林”绿色公益计划,在销售电梯的同时捐赠树木。2012年,基金会与韩国现代汽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植树造林、生态城市建设、垃圾与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

中国绿化基金会国际合作领域持续拓宽、模式不断创新。与三菱商事株式会社连续多年在贵州凯里、河北山海关、内蒙古阿拉善等地开展生态林、防沙治沙及经济林项目,兼顾生态、扶贫与教育。与现代汽车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实施“Green Zone”项目,修复退化草原、营造公益林。这些项目注重科技赋能、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这种开放、协同、共享的合作模式,正让中国绿化基金会成为全球生态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国际民间力量。

40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深化发展,不仅引进了国际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了当地民众福祉,更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绿色发展故事,传递了生态文明理念,深化了中外民间友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担当和智慧。

未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将继续携手国际伙伴,推动更多务实合作项目落地,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果叮咚)


上一篇:加强体系建设厚植生态文明建设内生动力 下一篇:林草普法案例 | 搭建年轻干部学法讲法“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