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农牧业发展实现的历史性跨越
www.xzly.gov.cn 2019/03/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在党中央和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西藏农牧业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奇迹,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一、民主改革前的黑暗:封建农奴社会下停滞不前的农牧业

民主改革前,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建立在农奴主对生产资料绝对占有基础之上,占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把农奴和奴隶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买卖、转让、赠送、抵债和交换,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旧西藏农业生产长期采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牧业生产基本采用自然游牧方式,农畜产品单一退化,劳动工具得不到改进,从事生产劳动所使用的工具仍沿用吐蕃时期的手工工具,生产效率低下;农奴和奴隶还要承受农奴主的沉重赋税、徭役、地租、畜租等,广大农奴和奴隶饥寒交迫,生活维艰,因饥寒贫病而死亡的不计其数,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缺乏生机和活力,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据史料记载,民主改革前,十四世达赖家族在西藏占有27座庄园、30个牧场、拥有农奴6000多人,每年从农奴身上榨取青稞46.2万公斤、酥油3.5万公斤等。1940年对藏东地区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38%的家庭从来没有喝过茶,51%的家庭吃不起酥油。

昔日的旧西藏,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到20世纪中叶,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走到了尽头,西藏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1959年3月28日,党中央决定解散西藏地方政府,至此,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机构彻底消失。回顾历史,西藏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实行民主改革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

二、民主改革后的光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下蓬勃发展的农牧业

民主改革开创了西藏发展新纪元,农牧业从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60年来,西藏农牧业稳步推进、有序发展,翻身农奴实现了从终身负债、不堪重负到人均收入上万、日益富裕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从生产力低下、停滞不前到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从吃不到肉、喝不起酥油茶到产业发展后劲十足、农产品丰富多样的历史性巨变,实现了从没有生产资料、常年承受乌拉差役到人人有耕地、草原、宅基地的历史性巨变。

农牧民个体所有制稳定发展。1959年民主改革至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前,农牧民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极大推动了农牧业发展。1959年,西藏在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村掀起了民主改革运动,随后在农区、牧区先后推进了民主改革工作,翻身农奴和奴隶分到了耕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农奴和奴隶人均分得土地3.5亩多,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耕者有其田”的愿望,昔日的农奴成为土地的主人,成为国家的主人。在这一时期,西藏先后成立了第一个乡级农民协会(克松农民协会)、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乃东县农民协会)和第一个朗生互助组(由乃东县结巴乡11户翻身奴隶组建)。到1960年,一年多的时间内全区农业生产互助组发展到13000多个,入户农民达到15万户,已占完成民主改革区域农户的90%。1961年、1962年,西藏工委先后拟定《关于农村若干具体政策的规定》(即“农村二十六条”)、《关于牧区当前若干具体政策的规定》(即“牧区三十条”),并在中央“稳定发展”方针和西藏工委“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大办牧业、农牧并举、多种经营”的决策指引下,农牧区很快掀起了互助生产和“爱国增产保畜”运动的高潮,到1965年,农业互助组已达到22000多个、牧业互助组4000多个,充分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短短的6年时间,西藏农牧业连续6年增产丰收,粮食产量比民主改革前的1958年增加11.57万吨,牲畜总头数增加800万头(只、匹)左右,分别达到18.29万吨、1701万头(只、匹)。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稳步推进。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全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兴办人民公社,社员有自留地、自留畜,到197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历时十多年时间实现了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中央根据西藏建设的要求,作出了向西藏支援干部、科技人员的决定,选派优秀的科技人员等进藏工作,农牧业科技含量逐渐提高,全面推广种植冬小麦、改良草场、改良牲畜等。各驻藏部队大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开垦了大量荒地,兴修了农田水利设施,对地方生产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生活物资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仍继续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西藏各项建设事业给予大力支持,中央给予西藏的财政补贴平均每年增长9%,周恩来总理指示要保证西藏人民的生活用品供应,粮食、清油供应分别比全国其他地区高20%、50%。在国家和兄弟省、市、自治区的帮助和支持下,经过全区党政军民的艰苦努力,西藏经济社会一直向前发展。1977年,全区粮食首次突破50万吨大关,到1978年达到51.34万吨,人均粮食达285公斤;耕地面积增加了37万亩,达到341万亩。畜牧业从1973年开始纠正单纯追求牲畜头数的牧业生产指导思想,提出了调整牧业生产结构和畜群结构,1978年,牲畜总头数达到2349万头(只、匹),比1965年增加了648万头(只、匹)。

农牧业迈出改革开放步伐。1978年到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期间,西藏进一步放宽农牧区政策,坚持土地、草场公有制,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治穷致富、休养生息的政策,农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有效促进了农牧民群众减负增收,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农牧业生产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西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的过程,成为西藏农牧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吸纳农牧区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农牧区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种植业结构由二元向三元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在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后,西藏人民在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围绕“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农牧民实现快速增收,全区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资金4.3亿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4元增长到1399元,年均增速10%;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3.9亿元增加到52.8亿元,年均增速12.6%;粮食持续稳产增产,达到98.25万吨,比1978年增加46.91万吨;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在牲畜存栏量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肉产量由4.71万吨增加到16.01万吨,多数群众的温饱得到解决,实现了粮油基本自给。

农牧业飞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全区农牧业产业有了新的飞越,先后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资金269亿元,实行种粮直补、农资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化肥补贴、农药补贴、涉农商业保险保费补贴、动物防疫补助经费、牲畜良种补贴等政策,全面落实自治区关于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待遇、稳定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的政策,全区粮食单产从2001年的311公斤/亩提高到2018年的383公斤/亩;肉奶产量从39.06万吨提高到84.01万吨,粮食、肉奶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2016年起,全区每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绩效考评资金突破30亿元,使牧民收入提升50%以上。科技兴藏战略得到进一步重视,以科技体系建设为主的农牧业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农牧业结构及时调整,2003年提出大力实施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目前,青稞种植面积达到212.68万亩,牦牛存栏480万头,藏猪养殖规模达到60万头左右,羊存栏1061万只,改良奶牛存栏总数达到75万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8.62万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0万亩。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岗巴羊、艾玛岗土豆等具有西藏高原特色的农畜产品著名品牌不断涌现,一批“藏”字号高端、精品拳头产品畅销区内外甚至海外。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区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8337人,为西藏农牧业科技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民主改革以来的经验:七条经验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民主改革以来,60年农牧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所取得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党中央的特殊关怀,是做好农牧业农牧区工作的重要保障。民主改革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先后实施了支援西藏、西部大开发、治边稳藏等战略,为促进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扶持农牧业、发展农牧区、富裕农牧民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心系西藏、重视西藏、支持西藏,提出了新时期党的治藏方略和重要原则,明确了西藏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全面推进西藏“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农牧民群众的自力更生,是确保农牧业农牧区长足发展的力量源泉。自治区党委、政府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全面系统地执行党的“三农”政策,在领导重视、工作部署、项目计划、资金安排等方面对“三农”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各有关部门牢固树立全局意识,积极支持,形成了“三农”工作的大好环境。广大农牧民群众自力更生,各族人民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依托各项优惠政策,自力更生、辛勤劳作,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的有效手段。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始终坚持超前性、创造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突出重点、带动全局,集中资金、整合项目,加大了项目储备,实施了牧区草原建设与游牧民定居工程、天然草地植被恢复与建设、牲畜温饱工程、优质粮油生产基地、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切实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为农牧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力推进农牧区改革工作,是调动农牧民积极性的根本动力。6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相继开展了土地制度、金融体系、创新体制、对外开放等领域的改革,有力促进了西藏农牧业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开展的“1+6”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改革,逐步为农村土地松绑,有效保护了农牧民群众的权益,让农牧民吃了“定心丸”。同时,农村土地审批管理机制、农村产权交易机制、投资融资机制、利益联结机制、投资管理机制等为西藏农牧业发展注入巨大活力。靠改革增强西藏农牧业发展的驱动力已成为新常态。

加快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是提高我区农牧业发展效益的现实选择。西藏高原独特优势和资源禀赋,具备发展健康农牧业产业的魅力、潜力、能力和条件,雪域高原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净土健康产品。自治区充分认识到西藏农牧业发展优势,坚持把特色产业开发作为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实施了青稞、牦牛、藏猪、藏羊产业等项目,一批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农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特色化发展的态势开始呈现,农牧业发展效益得到提高。

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促进农牧业加快发展的核心要素。各级农牧部门围绕农牧业特色产业,采取项目建设与科技推广相结合、科技推广成效与政绩考核相挂钩的办法,广泛开展了科技承包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群众科学种田、养畜的水平。高度重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切实提高了农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是增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要求。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了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战略作用。特别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全区各级农牧部门充分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内涵,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将农牧业发展与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紧密衔接,科学规划农牧业生产建设布局,合理利用资源,控制草原载畜量,改善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生态农牧业和循环经济,构建高原农牧业绿色发展模式,为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自治区农业农村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