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世界屋脊上的绿色轮回(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中国绿色时报
  • 2019/07/11

【字体

    本报记者 马雨晶 次仁朗杰

  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区域,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生态环境脆弱。

  在阿里地区行政公署和噶尔县政府所在地——狮泉河镇,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里经历了一番从砍伐到治理的绿色轮回。

  狮泉河镇坐落在狮泉河盆地,海拔4270米,距拉萨市1655公里。1966年,阿里地区行政公署迁入此地,该镇从此诞生。

  1965年之前,狮泉河两岸延绵50公里全是原生秀丽水柏枝灌木林和变色锦鸡儿灌丛,有四五米高,集中连片,面积约有15万亩。

  随着人口的增加,燃料越发匮乏。当地居民为获取燃料,大规模采伐秀丽水柏枝灌丛和沙棘林。

  1971年,狮泉河镇的秀丽水柏枝及变色锦鸡儿只剩下6万亩。

  1983年,狮泉河盆地的原生秀丽水柏枝灌木林基本灭绝。

  植被丧失伴随着生态恶化。狮泉河盆地逐步变成了沙漠荒地,风沙日趋严重。“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终年不下雨,干旱鬼神愁”是当时的生态写照。城镇附近草地急剧退化,积沙掩埋城镇建筑物和街道、毁坏水利设施、阻塞交通。沙进人退,日益严重的风沙灾害,使狮泉河镇面临被迫搬迁的威胁。

  治沙,迫在眉睫。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地方政府在狮泉河镇开始实施风沙治理工程。

  阿里地区气候寒冷干旱,狮泉河盆地年平均气温仅0.2℃,最冷时的月平均温度为-12.1℃,极端气温-41℃。降水稀少,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风力大,平均每年8级大风天约有113天。

  治沙在世界各地都是一道难题,而在4200米以上的高原治沙更是难上加难。阿里地区成为西藏沙化土地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为此,阿里地委、行署邀请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治理所治沙专家赴狮泉河考察,编制了《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县城风沙形成因素和治理方案》和《西藏阿里狮泉河镇风沙危害与整治规划》。后由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编制了《西藏阿里狮泉河镇沙化防治规划》等专项规划。

  以狮泉河盆地沙化土地为治理重点,采用封沙育林、围栏育草等治理措施,保护和恢复灌草植被,针对有水源、沙化程度等立地条件,提出不同的治理方式。通过不断创新治理模式,逐步总结出了包括机械措施、生物措施和水利等辅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沙技术。

  其中机械措施主要是铺设砾石沙障,用以削弱风力,降低气流的挟沙能力,抑制封沙流的产生;生物措施主要是营造防风林带、建设人工草地;辅助措施包括引水渠及其配套措施等。即 “砾石沙障+林带+草地+灌溉”立体综合治沙模式。

  受气候条件限制,一直以来阿里地区绿化树种只有班公柳、红柳、沙棘这几种灌木,乔木树种少,且成活率低。

  为补齐国土绿化种苗欠缺短板,阿里地区加大投资力度,除了大力繁育班公柳、秀丽水柏枝等乡土树种,还引进培育推广了毛头柳、青海杨、山杏、国槐、沙棘、沙柳、花棒等一批适生乔灌木树种。2018年新栽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

  2015年,噶尔县林业局局长韩俊文从青海省引进青海杨,并提出沟状式种树,即通过机械挖抗整地,在宽50厘米、深40厘米的土沟里栽种树苗。这样有利于灌溉,又可以防风,成活率达到90%。

  经过治理,狮泉河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化程度明显下降。

  实施了四期防沙治沙工程的阿里地区,范围区内林地面积增加了785.6公顷,降低了项目区域内土壤风蚀和戈壁风沙流的运动,减轻了粉尘吹扬和沙尘暴的危害,城镇积沙基本得到控制,荒漠植被逐步恢复,沙化趋势得到遏制。项目区周边农牧民通过参与建设和管护,拓宽了增收渠道。

  狮泉河的综合防沙治沙工程开创了极端高寒干旱环境下城镇防沙的国际先例,为我国上百个深受风沙灾害困扰的城镇,特别是高寒干旱地区城镇提供了防沙治沙有益的科学借鉴与成功的经验。

  如今的阿里地区,主要城区街道上柳树摇曳,公路旁杨树挺拔,滨河路红柳茂盛,生态园鸟语花香,公园草坪似毯,村庄杏红柳绿……绿色阿里再现雪域高原的生机与希望。

上一篇:西藏初步建立湿地保护体系 下一篇:森林城市:涂抹“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