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生态村】花满庭院绿满山通夏儿女乐欢颜—记昌都市卡若区城关镇通夏村

  • 中国西藏新闻网
  • 2018/10/26

【字体

News620180930P01520CYU.jpg

图为通夏村全貌。记者 周婷婷 摄

出昌都城区往北行约5公里,便可见到绿意盎然的卡若区城关镇通夏村。这个位于达玛拉山脚下的村庄,村道四通八达,成排的绿树遮蔽着小村庄,优美的环境养育了通夏人,也传颂着这个村由穷变富、从丑小鸭变金凤凰的动人故事。

通夏村现有142户702人,虽没有耕地,但2017年全村总经济收入达到2332.88万元,人均纯收入23231.91元,村民生活恬淡闲适,人人笑容满面。

村风民貌焕然一新

驶入通夏村村道,只见绿树夹道,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村尾,路两旁是一排排漂亮的藏式小楼,家家户户鲜花盛开,远处的达玛拉山郁郁葱葱,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继续前行,迎面而过的村民脸上挂着喜悦和满足,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驻足在通夏村委会大门前,墙上挂满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示范村”“昌都市精神文明示范村”等几十张奖牌。迎门而进,一扇大型的拱形玫瑰花门立在青石台阶前,石阶两旁种满了青松、万年青等树,树旁的蔷薇、波斯菊、玫瑰等鲜花竞相开放,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通夏村党支部副书记向巴告诉记者,多年前的通夏村并非如此。一条窄窄的小路通向村里,坑洼不平的路面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一到天黑,整个村漆黑一团,毫无生气,村民一直过着“饿不着却也富不了”的日子。

在向巴的指引下,我们一起来到村民向巴次拥的家中,干净的厨房、敞亮的客厅、整洁的卫生间都与人们印象中的乡村家庭迥然不同。闲聊中,记者得知向巴次拥家的房子有780平米。

“年轻时我家只是一层的土房,屋子里总是黑漆漆的,我们还得和牦牛住在一起。那个时候就怕下雨天房子漏水,到处湿淋淋。真没想到我还能住上这么宽敞舒适的房子。”今年73岁的向巴次拥回忆起过去的生活。

在我们与向巴次拥老人聊天时,她的儿媳妇斯朗曲珍正在厨房里忙碌着。说起现在的生活,斯朗曲珍说:“现在做饭不烧柴火了,都用上了煤气灶、电磁炉。早上起来打扫一下卫生就可以了,不用再去上山砍柴割草,家里也更干净了。”

不用砍柴割草,不再烟熏火燎。像斯朗曲珍家一样,取火方式的改变让通夏村家家旧貌换新颜。而以前,当地村民像祖祖辈辈一样烧柴火,不仅青山被剃了光头,家里也终日烟尘缭绕。

一项举措顺民意得民心

说起通夏村这些年的变化,向巴直言这离不开自治区级生态村的创建。2015年5月24日,城关镇出台《城关镇人民政府关于通夏行政村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的决定》文件,通夏村成为城关镇2015年唯一一个创建自治区级生态村的行政村。

接到通知后,通夏村及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通夏村创建自治区生态村工作方案》,明确创建目标、主要工程和具体保障措施等内容,拉开了通夏村的蜕变之旅。

“为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村创建活动,我们通过召开村民委员会、座谈会,设立宣传栏、印发生态村创建的基本常识等形式,向干部群众宣传生态村创建的重要性,努力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这为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搭建了平台。”向巴告诉记者。

有了群众的支持,一系列创建措施接踵而来。

—完成农房改造工程共计97户,完成率达到91%,农牧民都住进了宽敞、漂亮的新居。

—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通水率达100%,所有村民都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完成户用独立式旱厕107户,完成率达100%;设立垃圾箱10个。

—成立村级卫生打扫队伍,建立打扫制度和规章,划定了每户清扫区域,并指定专人负责清运垃圾;配备专职环境保护监督员,每周五对卫生进行检查监督。

—投入10万元开展绿化工程,主要用于庭院围墙改造和开展村庄绿化,发展庭院经济,提高绿化覆盖率,美化村容村貌。

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是美丽乡村最天然的修饰。如今走在通夏村,平坦的水泥路上看不到垃圾,沟渠不见污水。路边大面积绿化,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了月季、雏菊、苹果树等花草及各类果树,到处呈现出一派“美丽乡村”的醉人景色,村民对此赞不绝口。

生态经济互利共赢

生态村的建设让通夏村拥有了整洁的村容村貌,富有活力的乡村美景,再加上离城区只有5公里的区位优势,当地村民逐渐走出一条吃“生态饭”的路子。

村民夏多次仁十多年前就经营了一家商品店,这也是通夏村第一家商品店。商店开业前几年,全村人经常光顾,生意颇好,但随着其他商店的开业,夏多次仁的商店逐渐冷清起来。

“路修得越来越好了,很多村民家里陆陆续续买了车,出行方便后,大家就喜欢到城里去买东西,我家店里的生意也就慢慢变差了。”在为商店生意不景气而犯愁时,夏多次仁又看到了另一线生机—开办藏家乐。

通夏村离城区近,又地处达玛拉山脚下,沿坡而上,在半山腰处的观景台可鸟瞰昌都全貌,加之交通道路变好,村容村貌变美,通夏村吸引了众多周边群众及外来旅游者来此游览观光。

有了初步设想,夏多次仁说干就干,他和妻子米嘎忙碌起来。为了给顾客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他俩在入门处种上了爬藤玫瑰,将庭院里的水泥地面换成了草地,草地上放置了2个庭院伞,还修建了3间小屋做包间,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

“我们这个藏家乐就在公路旁边,很容易被看到,夏天的时候生意比较好,特别是周末来的人多一些,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挣500到600元。吃的、喝的都从自家商店里取,很方便。”夏多次仁告诉记者。

采访当天不是周末,夏多次仁的藏家乐里还没有顾客。他和妻子就抽空打扫院子,清洗家中的衣物,累了便坐在院子里喝喝茶、晒晒太阳,倒也十分惬意。

谈到未来的打算,夏多次仁心里早已有了想法,“虽然现在村里又新开了几家藏家乐,但2015年的时候,我们村里的地都被国家征收了,要在我们村建中学、妇幼保健院、建材市场等等,应该用不了多久就能建好,到时候来我们村的人就更多了。我想把这个院子再好好打造一番,吸引更多的客人。”

绿色生活共享共建

欣赏了美景,又尝到了甜头,更蓝的天、更绿的地、更清的水,成为老百姓的幸福所在。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在改变人。在通夏,绿色生活,共享共建,已蔚然成风。

近年来,通夏村多次开展植树造林活动,2016年和2017年共种植了苹果树3000棵、桃树1500棵、当地树1.05万棵、云杉3.5万棵、金叶榆600棵、柏树1680棵、刺柏1667棵。参与植树造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天有150元的收入,表现突出的村民还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三分造林,七分管理”。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巩固前期成果,通夏村不断加大植树造林工作后期管护力度,成立了专门的管护队,轮流对植树区进行巡逻管护。

这天,护林员加永拉姆和往常一样,早晨8点就走出家门,和其余5名护林员一起前往达玛拉山的种植区巡查。虽然近期雨水充足,不需要给树苗浇水,但他们仍需要一棵棵检查树苗的成活情况,及时将死去的树苗挖出,重新种上新树苗。

加永拉姆告诉记者:“这是一份既能为村子绿化做贡献,又能拿到工资的工作。生态护林员的补贴加上每工作一天就能拿到150到20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我可以拿到7000到8000元,我就想一直这样做下去。”

像加永拉姆这样为通夏村增绿增美的同时,又能得到可观收入的人还有很多,村环卫员扎西拥宗也是其中之一。

扎西拥宗家有7口人,爸爸身患残疾,妈妈年岁已大,常年身体不好,两个小孩还在上学,哥哥又常年在外,老公因为要照顾家人而无法出远门务工,扎西拥宗便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找了这份村环卫员工作。

“以前工具简陋,我们都是拿袋子装垃圾再送到垃圾处理点,现在给我们配备了两辆垃圾车,几分钟就可以运过去。而且现在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高了,路面上垃圾少了很多,可以看到,我们村是越来越漂亮了。”每月拿着2500元的工资,又能将村子变得干净整洁,扎西拥宗很是满意。

一路走来,一睹通夏村的魅力,一幅“蓝天白云、青山绿树、白墙红瓦、人和民富、莺歌燕舞”唯美画卷正在藏东大地舒展,勾勒出具有浓郁乡土田园气息的生态村庄的繁荣景象。(记者周婷婷 桑邓旺姆)


上一篇:阿里地区生态环保工作综述:守护藏西碧水蓝天 下一篇:【高原生态村】南迦巴瓦峰下的生态家园